1917年前面提到在西歐的荷蘭因為在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與都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的創造下形成新造型主義(Neo Plasticism)。
(延伸閱讀:創造經典X與Y象限的萌芽—荷蘭風格派運動)
可是,同樣的遠在東歐的俄國在1917年在列寧(Ле́нин)的武裝起義下發動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以此轉化為社會主義,整個國家上下投入產業工業化,歡呼了一片。

而在這樣氛圍下,藝術家們則投入「偉大無產階級」做為貢獻…。
內容目錄
時代背景
1917年3月8號是俄國的第一次革命叫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公曆叫三月革命),而這樣的革命爆發原因多種,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情景下俄國經濟遭受破壞,引起人民漸漸對沙俄的政權不滿。

1917年2月28號就推翻了皇帝政權後,俄國臨時政府便改為二元制政權,後來因為臨時政府的軟弱,國家內鬥便爆發十月革命(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此次革命是1917年11月7號受到馬克思主義下的刺激後,這樣的革命持續了5年,於1922年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看似很長的名字用簡單話來說又叫,「蘇聯」。
暫時先講回來十月革命中的俄國引進工業化之秩序,意思是對傳統那一套抹除改成新的秩序;接著革命後,列寧宣稱將此一切帶來和平,整個國家轉換為社會主義新秩序,以此奉信文化革命與建立藝術、建築學等設計上構成主義新觀點。

對了,十月革命後的尼古拉二世( 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皇帝被處決。
前衛藝術家之一
1913年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1879年-1935年)在一個俄羅斯戲劇設計舞台,純粹以黑與白做為創作,塗滿了整個色塊,而這個戲劇備受廣譽。

1915年馬列維奇的人生中第一幅純粹幾何抽象,《黑方塊》,是他建立非客觀、非社會、非功利之至上主義的開始,並寫名為《從立體主義到至上主義》的文章。

接著1916年開始參與莫斯科的「方塊傑克」的一個藝術團體後,便陸續創作。
他的作品大多使用圓形、方形、三角形、十字形線交叉做為組合運用,包括顏色、形式、線條等元素,表現簡單明快,老實說也是今日極簡主義的開創者。
另一者前衛藝術家
一名蘇聯畫家和建築師,弗拉基米爾·塔特林(Влади́мир Евгра́фович Та́тлин,1885年- 1953年),曾去過畢卡索的巴黎工作室,那時候的畢卡索主要致力於立體主義但他偶爾也做了點〝非客觀藝術主義〞之畫。
非客觀藝術主義又是什麼?意思是沒有主題的藝術。

塔特林就在畢卡索的身上受到啟發,開始利用玻璃、金屬、電線等媒材進行抽像浮雕創作。
如何形成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
1917年在十月革命的時代背景之下,列寧(Ле́нин)發動革命目的就是將這樣轉化為社會主義,俄國人民便進入產業工業化、國家現代化運動時代。
想當然,進入另一種時代,整個國家人民便感到興奮,這時候有一群人想要為無產階級做為付出,想要傳達另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可能以及反映工人生產產品的事實—而這群人正是藝術家們。

接著,環境的開放讓藝術家們有了文化信奉以及觀念上進步,藝術上的構成主義被實踐,包括建築、藝術等領域。
塔特林與馬列維奇共同推動俄國現代藝術做為努力,這樣的藝術後面轉而為絕對主義,1915年馬列維奇有一次與塔特林的一場同台展覽會決裂,主要是馬列維奇認為藝術應該屬於“精神層面”,這樣會被降到「工人層次」;然而塔特林不這麼想。
「把藝術轉變為生活」—塔特林。
1920年的莫斯科藝術家傳遞的分界越來越明顯了,但還是有許多爭議被討論著。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與哲學領域卻討論得開放,提昌工作上的藝術應該服務於大眾的觀念。
構成主義的思想就是受到立體派與未來派影響,1922年史汀寶(Stenberg,V)等藝術家在莫斯科詩人咖啡廳聯展時使用Constructivists一詞。
Constructivists的意思是所有藝術家應該進入工廠,在那裡才有真實的生命。

這樣的觀點,塔特林與羅德琴科等人漸漸推動工業材料和技術層面的觀點。
塔特林沒有構成主義思想的背景,所以他作品都在進行各種實驗,實驗到後來的塔特林與他的助手做到一件知名作品《第三國紀念碑》模型,這件作品受到官方的認證以及地位,主要他的美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連。


沒人理解的殞落
構成主義的藝術份子當時提出非常多的構想與計畫,而這些計畫卻沒有被實現的可能,藝術家負責發想,工人負責行動,然而問題出現了。
無產階級的工人無法理解藝術家的思維,構成主義過於抽象,就連當時的家具都以幾何方式運行,工人依然無法理解與欣賞。

民眾也無法有共鳴,就好像藝術家被困在同溫層裡,最慘的是被認為是一種有外表無內涵的「頹廢形式主義」。
史達林上任後, 1932年官方下令解散所有非官方藝術與文學團體。隔了兩年,統一認為社會寫實藝術主義 (Socialist Realism) 才是符合國家風格。

接著,處處打壓前衛藝術的構成主義就這樣殞落了。
不過,也因為有了構成主義的機械美學影響1919年的德國包浩斯設計學校教學方向;也就是說這樣的主義形式可以影響西方現代主義的開始。
(延伸閱讀:現代主義的集結—跟隨現代主義思考文學與設計過程)
甚至現今的電影有些運用特殊「蒙太奇」手法,其實也是受到構成主義的影響。
構成主義的特點有哪些?
- 注重結構做為出發點,走抽象路線。
- 在蘇聯時代,強調設計為無產階級服務。
- 形式功能結合結構上合理性創造藝術性質。
- 工業文明是偉大的,讚嘆機械結構,所以表現形式較為生硬。
- 避開傳統藝術形式,油畫等畫作;以金屬、木材、紙張等創作。
講這麼多還是在統合一下,也可以說
- 行為性
- 手法性
- 構成性
『所有藝術家應該進入工廠,在那裡才有真實的生命。』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設計界的經典:德國包浩斯設計學校
■20世紀推動包浩斯設計的神隊友—德意志工作聯盟
■於是搬遷以後,拜占庭藝術成為主流並影響俄國
■1930年後的流線型設計風格爆發,進入獨特流線型時代新篇章
■聲稱每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普普藝術,創造並成功改變了世界
■國際設計比賽有哪些?你也可以設計人更是厲害的設計強者!
長知識了,第一次聽到解構主義這個名詞,謝謝版主詳細的介紹!
雖然我本身對藝術知識這方面是非常的薄弱,不過謝謝你這麼仔細的講解,原來如此的深奧阿ˊ ˋ
原來蒙太奇受到構成主義的影響,之前就很好奇蒙太奇的起源,感謝版主的分享!
這些上課都沒說到
謝版主介紹
這文章能夠寫出來,感覺是要大學歷史系畢業的
哈哈過獎了,我可是設計系畢業的~~
藝術家總是反應著一個時代的觀念、問題、文化等等,我想這也是藝術美麗的地方吧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