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I AM A MAN》他們用視覺文字強烈表達種族歧視,直視不公義的真理。

    過去民智未開,在那個時代奴工是被看不起的

    菁英份子總以為做著簡單工作、低等職業、膚色體質就是不好

    然而他們卻沒有想到這些工作其實就是維持社會運作

    這些菁英份子眼中的低階人士漸漸清醒,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是不對的。

    黑人清潔工

    美國是一個世界最強的國家,在這種種族多元的國家裡,出現社會陰暗面

    這一天,美國的納西州曼菲斯市(Memphis)下起了雨,許多路人紛紛的躲進遮雨地方或者拿著已備好的雨傘優雅撐著。

    pink umbrella

    「嘩啦嘩啦嘩啦…」

    艾科爾·科爾(Echol Cole)和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這兩名黑人清潔工就跟許多人一樣進行躲雨,他們躲進清潔站的垃圾壓縮機裡面。

    很不幸的被壓死。

    人權運動的序幕

    1968年是美國人權運動的起始點,莫約有700名左右的黑人清潔工認為這件事應該爭取,因此他們集體去爭取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可是,當時的市長完全拒絕溝通以外當時的議員還調動警力去鎮壓罷工者。

    這些罷工者來自於曼菲斯(Memphis)以及田納西(Tennessee),他們想到一招面對這些菁英份子作為訴求。

    自製標語成了既和平又能訴求的一種方法。

    「我也是人」(I AM A MAN)

    你可能覺得說寫個標語能改變情況嗎?

    很神奇的,竟然可以透過一張海報改變了人權。

    當時有一家印刷公司特別到克萊伯恩聖堂(Clayborn Temple),這是罷工者的據點。

    他們用了言簡意賅的詞彙 「我也是人」(I AM A MAN) 放在一張海報上面。

    當時的做法是印約400張海報,去發放這些罷工者。

    其中有一段遊行最為有力量的,那就是罷工者去結群成隊慢慢地走過警察身旁,每個人手中拿著海報,這是無聲面對不公平的對待。

    然而,這些工人開始都將海報戴在身上,媒體開始看到越來越多人都有這張海報後,就連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也持續關注此事。

    上圖是原版視覺海報。

    這時候除了媒體以及聯邦調查局關注此事之外,全國上下的人因為看到了這點,許多人紛紛開車到該城市為罷工者加油打氣。

    白人至上主義者

    馬丁 · 路德 · 金恩(Martin Luther King,Jr)以及傑西 · 傑克遜(Jesse Jackson)是當時的人權運動領袖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Mathew Ahmann in a crowd of demonstrators at the March on Washington
    馬丁 · 路德 · 金恩(Martin Luther King,Jr)

    這兩位領袖的代表是一切以民意的出發點去傳遞思想、理念。

    「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尊嚴,黑人也是。」

    其中馬丁 · 路德 · 金恩在1968年4月3號呼籲民眾以和平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並且讓政府、菁英份子、白人知道如果工人沒有運作,那你們經濟將會垮掉。

    換句話說,上面的人再這樣,下面的人選擇拖垮。

    很不幸的,這番演說引來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在一家汽車旅館暗殺便身亡。當時全美上下更加暴動。

    它的力量還在

    當時的市長終於肯跟黑人對話,並且妥協這件事,把黑人的薪資調高並且要求工會接受黑人。但是,最後市長沒有兌現承諾,黑人決定再次威脅,再次的讓子彈飛。

    罷工者所深信的「尊嚴」依舊持續發酵,迫使菁英份子協調。

    最後,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定為「馬丁·路德·金恩紀念日」,是美國聯邦假日之一。

    我對海報視覺的看法?

    從中可以發現四個詞彙可以影響無數人的想法

    就以這些字當中都是以大寫為主,傳達出急迫性、重要性

    而且你也可以看到它所用的配色不是黑白兩色而已

    它是利用紅字白底,從中也可以發現這是警告性、重要性

    你說單純幾個字就能產生力量嗎?錯了,其實是核心思想創造了力量。

    結論

    其實現在世界各地,都還是有歧視的事件發生,但經過多年宣導已經讓事件發生大幅減少

    無論是什麼人種,歧視不該發生,而真正應該是需要善待彼此

    團結、和平才有可能改變。


    你可能會喜歡…

    《Green Coca-Cola Bottles》1962年的安迪沃荷創作綠色可口可樂瓶圖到底要說什麼?
    《1886哥倫比亞自行車》成熟的印刷宣傳造就新時代高檔自行車。
    《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聶永真操刀紅色海報美學,窺探人性中的惡。
    《花樁》澁谷克彦為資生堂設計雜誌形象海報,是我在學生時代最喜愛的海報系列之一!
    《I Want YOU For U.S. Army》你肯定看過這張經典海報,我如何評價這張海報?
    《吉斯夢妲》慕夏作品是為了大眾而生的開端,原來他筆下的線條也可以如此迷幻。
    《HOPE》前衛藝術家費爾雷竟只用一張歐巴馬競選海報在美國炫起一陣風潮?
    《Johann Sebastian Bach》用幾何圖形再加上裝飾,讓作品更像巴赫風格

                     logotyp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為你打造專屬文字 LOGO 設計我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