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式藝術出來之前跨過非常多的黑暗時期,諸如羅馬藝術底下偷偷進行傳教、東羅馬與西羅馬的分裂、拜占庭內部吵架等。
請注意,羅馬式藝術並非「羅馬藝術」的復甦,所以這在說明於拜占庭藝術後的羅馬式藝術。
延伸閱讀《羅馬分裂後進入中世紀的新篇章—早期基督教藝術》
內容目錄
多元文化
在這個時代之前的歐洲經歷非常多變化,堪稱為「黑暗時期的中世紀」,後來經歷文明的發展起來後,我們都知道一個文明要發展起來之後都必須協助他人才能達到整體的進步。
所以,這時刻的歐洲在地中海沿岸發展工商業貿易,像是威尼斯(Venice)、熱那亞(Genoa)和比薩(Pisa)等各城市,這樣才有辦法交流文化。

同樣的,當這一切有了貿易與發展後,加上當時沒有中央的管理,才因此有了各種階級出現,如:貴族、武士、平民、奴隸等,你會發現這很像在之前西亞文明藝術談到的漢摩拉比法典制定的階級。
延伸閱讀《在很久很久以前兩河流域誕生偉大西亞藝術文明》
分散在其他地區情況下,有了交流、有了政治、有了宗教,這時宗教力量顯現以後,因為要蓋較多教堂,然而建築藝術開始發展。
羅馬式建築
在前言說到羅馬式藝術不等於羅馬藝術,那麼為什麼要叫羅馬式藝術?沒錯,答案是吸收其他派別藝術較多的是東/西羅馬藝術、希臘藝術以及拜占庭藝術以「紀念碑式」的建築延伸出來的。
或者,你可以說「仿羅馬藝術」。
一般來說,羅馬式建築通常在正面都會有一個半圓形凹進去的方式,內頭做半浮雕畫作,俗稱”拱角板”。
法國的奧頓教堂就是一例,前面取材於耶穌的《最後審判》最為有名,身高比例有稍微誇張化、中間有很大耶穌像並且外圍散發光芒,故事性濃厚,傳遞人去世後天堂與地獄之意。
另一者羅馬式建築廣為人知代表就不能錯過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
不可思議的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
我們都知道比薩斜塔最有名的是一個鐘塔傾斜的建築,它所呈現風格來自於羅馬式建築藝術,斜塔底層有 15 根圓柱,中間六層各有 31 根圓柱,頂層則有 12 根圓柱,每層加起來合計有 213 個拱門,斜塔底層牆壁上有刻浮雕。

據說,大約在第十世紀,比薩王國打了一次勝仗,掠獲了大批財寶。為了炫耀功績,大公決定建築一座大教堂,在教堂旁邊修一個鐘塔。原本是一棟非常漂亮建築,當時的計畫是想說建8層就好,而且當初設計的草圖、設計圖都很美,所以大家就超級興奮。
結果沒想到工匠建造到第三層之後,大家共同的心聲:「怎麼好像有點斜….」。
結果大夥只好停工,以免發生危險,直至一個世紀以後,工程師決定再來挑戰這項工程,試圖維持中心的平衡。
結果到了第七層:「好像、好像…又更斜了,而且還歪七扭八的….」(掩面),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暫時停工。
最後,世人在第14世紀之時,終於把最後一層給建築上去,以此成果驚豔世人。
比薩斜塔剛完工後測量他的重心垂直線偏移約2公尺左右,直至後代有人為此挑戰如何讓它不更加傾斜,於是弄地基的部分,然而發現重心垂直線偏移超過2公尺,所以越來越斜了。
1972年義大利南部發生大地震,地表為此搖了好幾下,許多人擔心斜塔會不會因此更加傾斜,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竟然都沒有事情發生,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1990年科學家估測比薩斜塔可能在未來幾年因此倒塌,義大利政府耗費許多金錢聘請許多專家試圖修復並且關閉展出以策安全,由於在科學上的先進,比薩斜塔沒有因此更加傾斜,甚至說拉直許多了。
兩顆球的實驗
在這項不可思議建築之外,還添上一筆知名科學實驗傳奇,知名物理學家伽利略·伽利萊( Galileo Galilei)的學生1654年出版《伽利略傳》曾提到他在1590年當著許多名老師與哲學家、學生在比薩斜塔進行同時放兩顆球掉落多次實驗,試圖證明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的理論是錯的。

他認為受到引力的物體並不是呈等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
這項物理實驗影響後續物理界,甚至於物理大師史帝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都認為所有自然科學的誕生都歸功於伽利略。
不過,關於《伽利略傳》裡面的比薩斜塔兩顆球實驗以及木球實驗等這些在書籍紀載;則其他書籍以及附近大學並無記載伽利略相關實驗證據,這就形成兩派說法,以至於在後來書籍談到此項實驗時都表明“據傳說”之字眼。
成熟的羅馬式建築
在這個時期大多已經具有成熟的技術與觀念,諸如複雜雕刻與內部的拱形技術,這樣的樣貌影響全歐洲大陸。

一般來說,這樣風格大多分為非寫實性與框架法則這兩大類呈現方式:
非寫實性:就像是法國奧頓教堂一樣,大多呈現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方式呈現出打破空間序列以及違反比例的組合。
框架法則:為了與建築配合,所以稍微大膽的將物體拉長、變形、扭曲等形式讓整體呈現活潑動感畫面。
羅馬式的繪畫藝術
其實在繪畫上並沒有太大的革命性發展,只是就還在拜占庭帝國流下來的藝術再接著傳承,大多在教堂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鑲嵌畫、壁畫與手抄畫等,題材稍微有一點改變,大多陳述「道德觀」與「聖經故事」等。
延伸閱讀《於是搬遷以後,拜占庭藝術成為主流並影響俄國》
更正確來說,羅馬式繪畫風格傾向於風格特色、注重效果之美,非常強調象徵性與裝飾性。還有,在創造繪畫風格呈現上,大多以平塗居多,而並非有景深、材質、光線等效果。
身為自由舞者的我看到這篇文章好有感受啊 藝術界要找到同好真的不容易啊 版主加油 讓我們一起努力
我朋友在讀藝術研究所耶,這篇文章他應該很有興趣,ps好想出國喔????
學習好多有關建築的歷史及美學概念,扎實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