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來自寫給讀者的信件之中的其中一封信,原本主要在談作品集想法,其中一封想分享自己在成立網站後,自己設計LOGO的三階段黑歷史。
如果你對此有興趣的話,歡迎點擊下方連結後填寫資料,我將分享作品集網站等相關想法。
內容目錄
自己設計LOGO的三階段歷史
Creativemini的名稱怎麼來?
今天這封信不聊作品集網站,聊一點creativemini網站(即我建立的網站)的LOGO誕生歷史。
還記得我在2019年學了一門網路行銷,學著學著就這麼建立了起來一個網站,當時我的網站還不知道要取什麼名字,我只知道我喜歡平面設計。
坐在電腦前的我,想著各種詞彙,各種查名詞,好像查了大約5分鐘左右,像柯南那一個靈光乍現的經典畫面般,生出一個字:Creative。
沒有用Design詞彙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字很難設計好看,所以直接捨棄。於是,想到第一個英文詞彙後,莫約又過了五分鐘,突然想到另一個詞彙:mini。
沒錯,我花了大約10分鐘想出一個網站名稱:creativemini。
第一階段:參考不成的LOGO
好了,想到名稱後,身為本科系的我當然就不能放過設計這件事。當時剛畢業沒有多久我非常喜歡一個國際設計大獎的LOGO設計——Tokyo TDC,對我來說那個LOGO設計簡直美翻了!
所以我想以此參考(不是抄襲),因此誕生出首款LOGO。
如果你是平面設計師或是有眼光的人來說,肯定覺得這設計真的…..bad,同意,完全同意!
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設計成這樣,重點是還放在網站上並上線了。如果現在有一道門,那個門可以設定過去時間,開啟了門之後進入那個時光,我肯定跑過去先打自己一頓,「重改!」
第二階段:渾身不對勁的LOGO
後來,好像是突然發現LOGO有夠難看這件事,還是我發現到上面CM會影響下面的creativemini字樣而造成識別性不佳,我已經有點忘記什麼時候了,於是花了一些時間改了許久。
誕生了第二版LOGO。
很明顯的,這個版本進步了些,當時我還蠻自豪設計出這一款LOGO,因為棄除較為複雜的襯體,改以幾何方式呈現,整體識別性提升了。
而且我還喜歡「a」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參考來源是從我高中到現在一直都很喜歡的字體,Futura,之前有在文章中寫到這一個字體的歷史。
第三階段:平衡性X修正性的LOGO
接著,第三次的設計是目前一直在用的這一版,這一版的設計源自於…
有一天,我突然覺得「a」跟「T」之間少了些什麼,使得我沉思非常久,於是拿了一張紙、一支筆,花了較多時間構思這兩個字之間的平衡。
畫到後來突然有一個想法是,如果「a」不要剛硬,若能既剛硬又優雅那肯定是最好,於是設計出一個自認覺得剛剛好的,「a」。
也因為設計這個「a」以後,使得整組字體做細部修正,誕生出第三款LOGO,也是目前我自己最滿意的LOGO。
若你在這一版與第二版比較後,你會發現「e」變得較為成熟穩重;「t」也不再以大寫為主,整體看起來也非常順暢!
這樣講下來,你會發現該組的LOGO設計有點像麥克筆加上剛硬的樣子,這源自於以前念設計時代,經常用麥克筆、扁筆寫字體,剛好麥克筆可以體現出剛硬且柔和感覺,也因此,該組LOGO就這麼誕生了。
以上是我的網站(creativemini)LOGO演變史,未來還不知道會不會又再次更新LOGO的設計,如果有,也許還會再寫一封信吧!
結論
如果你看完以上故事之後,會發現我對LOGO美學這件事,比較有一些想法,想讓品牌接近更有質感的呈現,如果你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比較極簡且質感的LOGO,歡迎你找Creativemini來幫你設計屬於你的品牌LOGO。
對了,當時我在第一版到第二版中間還想到一個版本,有夠突兀。
…..完全就是視力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