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聲稱每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普普藝術,創造並成功改變了世界

前面講到美術工藝運動到征服宇宙的流線型時代,經歷了時代性的變化上一個時代的國際主義,媒體盛行的開始,以生活為題創造新話題藝術——普普藝術(Popular Art)。

普普藝術或多或少都有聽過,甚至有看過普普藝術作品,60年代後,普普藝術貫穿了許多年代,為何一個以生活題材下去做的藝術甚至挑戰抽象藝術能夠強而有力發展?至今發展還滲透一些普普藝術形式?

1950年代的普普藝術

1950的英國倫敦中後期,那時成立一個「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 of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都是一群藝術家、建築師成立的,主要都是以對於都市大眾文化發展有興趣而成立的。

1956年他們舉辦了「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畫展,其中一名英國藝術家,理察·威廉·哈密爾頓(Richard William Hamilton,1922年-2011年)創作《是什麼讓今日的住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之作品,這是普普藝術起源的第一張藝術作品。

▲《是什麼讓今日的住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 flickr

在這張作品裡,房間裡貼滿了取廣告頁圖片,其中裡頭的健美先生握著一個大棒棒糖,上面寫著「POP」的英文字樣。

這就要講到POP的字樣,lolly是舌頭pop是塗抹意思,合再一起就是棒棒糖(lollypop)意思,也可能是汽水(soda pop)的開瓶聲的意思。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甚至是來自流行(popular)意思,這在1957年哈密爾頓下定義POP=popular,所以這樣的意思可以包括流行、廉價、年輕化、批量化、商業化等各種意思包含,這樣的各種意義存在也有人換個說法說「大眾藝術」或者「通俗藝術」。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到了1960年代,原本普普藝術的發展本來應該要在英國,最開始的進入美國文化裡是不太可行的,但後來竟然有了爆發力的發展。

普普藝術傳到美國,當時的許多藝術家致力於絲網版畫領域,在商業創作過程想掩蓋這點,但有一個藝術家致力於這種藝術展現,對或許你猜到了,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年-1987年)。

安迪.沃荷(Andy Warhol).wikipedia

人人都愛錢,安迪.沃荷當然也愛錢,所以覺得創作是一門藝術、賺錢也是一門藝術,為何不合再一起也是一門藝術,所以沃荷致力於商業藝術,他認為在資本主義下的藝術與金錢應該要掛勾。

他擅長加入使用大眾皆知的符號以及重覆元素下去呈現,最有名的就是《康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瑪莉夢蓮露》(Marilyn Monroe)還有《可口可樂》(Coca Cola)等這些作品。

Photo by Paweł Czerwiński on Unsplash

對於《康寶湯罐頭》、《可口可樂》這種類似性作品,他認為人們購買這些東西,無論是富人或者窮人買的東西一切都是平等,不會因為有錢人出的錢多就好喝;當然貧窮的人也不會因此而難喝。

在1950年的他,成為最成功的商業插畫家之一,隔了4年那時26歲就成為美國平面設計學會傑出成就獎,後面又陸續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安迪.沃荷
In future,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15 minutes.—Andy Warhol

成名15分鐘這句名言相當有名,同時驗證當今時代的網路發展可以使人成名。

接著他的創作觸角延伸到電影,他所做的電影相當前衛,在他的電影創作裡頭奇怪的是沒有情節、沒有對話,相當無聊的一鏡到底畫面呈現。

Photo by Krists Luhaers on Unsplash

1963年的《睡眠》(Sleep)電影中拍了一名詩人在睡覺,長達六個小時拍攝,不過到了現今來看,想到有人在上萬人面前直播忘了關睡覺或者吃東西等等,突然意外爆紅的事也有發生。
1964年《帝國大廈》(Empire) 裡鏡頭面對美國的帝國大廈8個小時的白天至夜晚變化,這也如同現代電影也用到一天的縮時片段做轉場。

還有許多奇怪無哩頭、單調乏味畫面包括一個男人吃香菇45分鐘等等這些,我就不再多說。

當時電影的上映,許多民眾氣到不行,覺得說這麼枯燥的東西叫我看還花錢,一堆人當然要求退票並抗議,無法理解他到底在幹嘛,可是事實上,以現代來說這些事已經在周遭發生無數次了。

上次還看到一則新聞,一名36歲日本男子出租自己而爆紅,他靠什麼都不做維生來服務他人,或許很荒謬,正如他說的…

「生命本來就是充滿單調而困惑,我就是喜歡乏味的東西。」
—安迪.沃荷

對他來說,他只是拍出生命本質而已,沒別的。看似瘋子行為一樣,實際上在當時是走在時代尖端的人物。

知名網紅團體狠愛演的那句,「我誰?我瘋子。」看起來適合他了。

機器問題比人少多了

他成立一個工作室,在許多人創業都會想取一個企業名字,希望是浪漫、好記為出發點這樣才能讓人記住…

他沒有。

他取名叫「工廠」,對,沒看錯就是「工廠」,挺簡單有力的名字,為什麼取這麼簡單名字?原因很簡單,他認為大量製造的東西叫「工廠」。

「我喜歡把自己當作機器,機器問題比人少多了。」安迪.沃荷

在工廠裡,做唱片封面、海報、書籍、創辦interview雜誌等等這些都在這裡完成,並在27歲時利用自己的名字打造名聲,後來成名了。

他的作品因此而轟動,甚至保全也招架不住大量粉絲的熱情,迅速將沃荷架離這種事也有發生。

「這是我對一九六○年代發生在紐約的普普風潮的個人觀點⋯⋯它是一個回顧,回顧我的朋友和我當時的生活情景——回顧繪畫、電影、時尚以及音樂,回顧超級巨星以及人際關係,它們構成了我們在曼哈頓閣樓裡的場景,我們管那個地方叫工廠。」

另類漫畫的普普藝術

說到漫畫類型的普普藝術,不得不提到美國藝術家—羅依.李奇登斯坦(Roy Fox Lichtenstein,1923年-1977年),他研究過荷蘭風格派的蒙德里安、立體主義的塞尚甚至抽象表現藝術的德.庫寧等其它藝術家。

他擅長以卡通人物下去做創作到後來因為他自己的獨特網點法去效仿其它畫家的作品而成名。

▲1964李奇登斯坦《M-Maybe》. flickr

相對於安迪.沃荷的作品來說他的作品較有趣味性、時尚性,甚至大量用臉占版面的二分之一。

還有,凱斯·哈林(Keith Haring,1958年-1990年)的塗鴉也運用大量普普藝術,早年以創作街頭方式為主,電線桿、牆壁等這些都成了他的畫布,他的創作都是以沒有肌理的小人系列最為出名,已是20世紀中最醒目視覺藝術家之一。

▲ 凱斯·哈林作品. commons.wikimedia

若使用漫畫性藝術,不仿試試看漫畫性普普藝術,說不定能展現更獨特風格喔!


在普普藝術世界裡,它是一個非常美國化的藝術,從這樣的一個藝術可以改變當時美國社會對藝術的看法改變,到了現今還是影響對於普普藝術依然占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在以上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厲害,他始終給自己一個價值,他不負責解釋,他始終為藝術創作呈現到最好,所以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在20是世紀裡,是畢卡索後的最具有創造力與影響力的大人物同時也是具有「普普藝術之父」之稱。

你是誰,別人不需要定義你,只有你可以定義你自己。

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人物,許多人很難理解,在他眼中他喜好名聲地位,又或者是他給自己定義自己,希望活在這樣社會的你可以向大師一樣學習定義自己,不需要別人改變你。

我們可以看到成名15分鐘的理論已經在現今可以透過網路傳播,行銷自己,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物,相當佩服。

                 logotype

24 thoughts on “聲稱每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普普藝術,創造並成功改變了世界”

  1. 普普藝術改變大眾的看法,就像畢卡索,以前藝術家通常死後成名後才被世人所知,還好普普藝術,在行銷網路媒體發達,可讓更多人知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為你打造專屬文字 LOGO 設計我有興趣!
+